众所周知,函谷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因关建在山谷之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历史上的函谷关有三处,秦函谷关、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公元前114年冬天,楼船将军杨仆得到汉武帝批准,将位于河南灵宝的秦函谷关东迁三百里至他的家乡新安县,史称汉函谷关。
新安函谷关遗址位于今新安县城东500米东关村。它西有奎楼山,东有八徒山,南有青龙山,北有凤凰山,四山环抱;更有涧河、皂涧河之水,绕其奔流。正如《水经注》所说:汉函谷关“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
此关城建成之后,气势宏伟。汉关初建时仿照秦关形制,关楼高耸,两侧鸡鸣、望气二台相对而立,左右关塞横亘,南贯洛水,连接宜阳散关,北越丘陵,直抵滔滔黄河,宛若绵延百里的长城,规模宏大,气势壮观。
毫无疑问,函谷关的修建,在新安历史上成为一次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大开发。东汉王朝建都洛阳后,新安函谷关成为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和第一要塞。汉后数百年,新安函谷关一直是各朝统治者的重要军事要塞。
同时,历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常有题咏。东汉光武帝曾在关内设大驾宫,唐高宗和武则天曾在此建合璧宫。南北朝时期,这里曾置州郡、州治。隋大业年间,新安县置随之东迁到汉关城。
唐宋之后,此关渐渐失去防御作用,历经战乱的破坏和风雨的侵蚀,三国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被废,已有1700多年。但其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从没间断。
2013年10月13日,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委托,日本考古专家山内和也对新安函谷关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他说,看到保存如此完整的汉代庞大的防御体系,很震撼,对关城的考古发掘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临走时,一连说了三个“verygood!”
今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至此,历经7年艰辛曲折,新安函谷关在经历了提名关、文本申报关和验收评估关后,最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