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研学游学基地-真慧玩研学基地
出境游由盈科美辰国际旅行社洛阳分公司提供
    洛阳宫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王福信的屋子里挂满了大红灯笼。他离不开这屋子,离不开这手艺,他怕这传了6代的手艺失传。  儿子做灯时,王福信总在一边指点,他担心儿子做不好  粘的胶是自己按配方熬制的,火候要到,不然就容易开裂
     

    王福信想再做个“子母灯”。那是种古老的宫灯,长长的一串,大小不等。

      84岁的他已经老了,耳聋眼花,做起来越发慢了。

      纯手工制作宫灯

      洛阳就他一个人

      洛阳市老城区八角楼,是当地繁华的地方。附近鼎新路4号院,一栋昏暗的老房子里,王福信正埋头剪纸。

      小煤炉小火熬着胶水,已经用了80多年的木钻子——全是旧时模样。

      84岁的王福信,是洛阳王家宫灯*的传人。王家世代做宫灯,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还专门成立了洛阳宫灯厂,制作宫灯送往北京天安门和故宫。如今,会手工制作宫灯的老艺人,洛阳仅剩王福信一个人。

      这几天,王福信比往常更忙。一些单位慕*前来,要做花篮和五星灯。王福信本不想接这些活儿,但拗不过熟人说,便接了。

      儿女们来帮忙,他在一边盯着,不时训两声:“纸要扭着贴,干什么都要有个章法。”

      他的四女儿悄悄说,原本不用费这么大事,但父亲不依,依然所有活儿都要手工做。

      很快,拿花篮的人来了,等不及自己拿着花就往上贴:“晚上挂那里,谁能看清楚。”

      王福信耳背,这话他自然听不见。

      一个灯笼有72道工序,他不允许有丝毫差错

      花篮拿走,人家让他说多少钱,他扭捏了半天说:“先拿走吧,回头再说。”后,十几个灯,人家留下800元走了。

      女儿王建华很无奈,“一群人没日没夜赶了5天,这点钱连手工费都顾不住。”

      耳聋后,王福信说话也不大利落,记不住多少东西,但提起宫灯却讲得头头是道。

      他房间里的,都是古旧的宫灯式样。白色的是唐朝的样式,就是常见的在家宅上写“张”、“王”姓的那种;红色的是清代的,乔家大院挂的就是这种。他做了个黄色的桌灯,“跟乾隆用的一模一样。”

      他的宫灯用料*其讲究,灯架只有用洛宁一个地方的竹子适合,柔韧性刚好,年久也不生虫;灯笼身上的绸子,要从杭州买来,要上等桑蚕丝,晶莹透亮,放上几十年依旧通透;粘的胶是自己熬制的,火候要到,不然就容易开裂;扎灯笼的手劲,力道也要恰到好处。

      72道工序,他不允许有丝毫差错。

      怕没有人接替他

      2008年,王福信成为洛阳宫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时本来要申报国家*的,因为无人愿意继承,终究作罢。

      他的孩子们,都有工作和优厚的生活,没人愿意做这种出力不挣钱的事。

      他的六女儿在加拿大经商,多次提出要把他接过去。舍不得灯笼,王福信始终没同意。

      他的大儿子王建水,今年已经63岁。王建水也做得一手好宫灯,“甚至要强过老一辈的师傅”,只是他不愿继续做这个。

      作为王家长子,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学,虽然做得很好,但并不那么喜欢。“手工制作没有市场。做这个太费工夫,远没有机械做得快。以后有人让做就做,没人就算了。”

      王建水走了,老屋里留下王福信一人,继续做他未完成的“子母灯”,用老钻子一点一点地钻孔。

     

      王福信始终不愿用机械。在他看来,那样做出来的灯,没有了竹子的清冽和蚕丝的温润,终究失去了几分灵气。

版权所有:洛阳天天旅行社,旅游经营许可证号:L-HEN03098 , 营业执照:914103055948865814,

总部地址:洛阳市涧西区长春路洛铜集团3-3-1108,豫ICP备19007921号

合作加盟

13526903457

全国咨询热线

0379-64859400

友情链接


出境游由盈科美辰国际旅行社洛阳分公司提供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具体请咨询客服人员。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86963948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