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杜家是洛阳早做宫灯的,杜家做宫灯始于明朝,此后从清初至道光年间,四代人中不断有举人、司训等出现,家里有钱有权了,用不着再靠手艺养家糊口了,做宫灯在杜家也就荒废了。而在道光年间,可能是家庭条件逐渐不行了,杜家后代中的杜占元又捡起了祖宗的老手艺。传到光绪时候,杜占元的儿子杜振玉不但灯做得好,“灯体字”写得也甚为出色,声*居然传到了北京,以至于北京不断有达官贵人派人到洛阳,专买杜家的宫灯。
继杜家之后,洛阳做宫灯有*的还有东李家和西李家。两家都住在东大街,只不过一个在西头,一个在东头。
东李家宫灯始于清康熙年间,先是李炜,后有其子李钰和孙子李绍武,都是靠做灯为生,技艺高超。李绍武命途多舛,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多亏了其能干的妻子,带着工人做灯不息,东李家的技艺才得以传承下去。当时的东李家宫灯,品种全、质量好,四方购买的人络绎不*,东李家收入锐增,家境渐至富裕。后李绍武妻认同姓人李谟为子,继承了东李家的宫灯作坊。
李谟有3子7孙,都会做宫灯。东李家兴旺时,据传有7间门面房,长年生产六角龙头宫灯、罗汉白绢灯和纱绸宫灯,是当时的做灯业*户。至清末,东李家几个后代先后改行,都不做宫灯了。
西李家宫灯,有*的当属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李文林。李文林继承的是父业,其4子9孙都参与做宫灯,加上雇佣的工匠学徒,鼎盛时,传说西李家常年有20多人从事宫灯生产。1894年,慈禧与光绪从西安回北京时路过洛阳,李家献大宫灯一对,慈禧奖铜牌一枚。
朱家宫灯在光绪初年由朱文田创立。朱家宫灯质量好,式样美观,长期不走形,很受买家欢迎,陕甘宁等地到洛阳买灯者,往往非朱家宫灯不买。
此外还有田家宫灯、赵家宫灯、张家宫灯等,都在洛阳宫灯发展史上留下过灿烂的足迹。